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腰4-5、腰5~骶1间隙发病率最高,约占90%~96%,多个椎间隙同时发病者近占5%~22%。发病高峰在青、壮年。
一、病因: 1、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基本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变薄。纤维变性及胶原纤维沉积增加,髓核失去弹性。已退变的椎间盘仅需294KPa压力即可破裂。 2、扭伤:积累伤力是椎间盘变性的主要原因,也是椎间盘突出的诱因。 3、遗传因素:有色人种本症发病率较低,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 4、妊娠:腰椎部承受更大的重力,增加了椎间盘损害的机会。
二、分型: 1、膨隆型: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局限性隆起。 2、突出性: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 3、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或完全游离。 4、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髓核经上、下软骨终板的发育性或后天性裂隙突入椎体松质骨内,后者是髓核沿椎体软骨终板和椎体之间的血管通道向前纵韧带方向突出。
三、康复评定: 1、症状:a、下腰痛:现出现腰痛、腰痛缓解后经1~2周出现下肢痛。 b、下肢放射性痛。 c、运动障碍:腰发僵,下肢无力。 2、体征: a、姿势异常:多腰生理弯曲消失,甚至变为后凸,脊椎侧弯,骨盆两侧不等高。 b、一侧或两侧腰肌紧张。 c、椎旁或坐骨神经区有压痛,向一侧下肢放射痛。 d、腰椎活动受限。 e、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f、感觉障碍,下肢受伤神经支配区感觉消退。 g、受影响一侧下肢的踝背伸与趾背伸肌力下降。 i、少数病侧可出现鞍区麻木,感觉减退,患侧膝反射亢进及巴宾斯基征阳性。
四、特殊检查: a、X线:腰生理曲度改变,侧弯,椎间隙两侧不等宽,椎间隙前窄后宽。 b、CT征象:1)突出物征象,突出的椎间盘超出椎体边缘与椎间盘密度相同或稍低于椎间盘密度,结节或不规则块。2)伴发征象,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小关节突出症,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 c、MRI征象:1)椎间盘脱出物于原髓核在几个相邻矢状层面上都能显示分离征象;2)脱出物的顶端缺乏纤维环形成的线条状信号区,于硬膜及其外方脂肪的界限不清;3)脱出物脱离原间盘移位到椎体后缘上或下方。 d、B型超声检查。 e、肌电图有利于诊断神经损害的程度。
五、鉴别诊断:
(一)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的鉴别: 1、腰肌劳损和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2、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3、椎弓峡部不连与脊椎滑脱症。 4、腰椎结核或肿瘤。 (二)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的鉴别: 1、神经根及马尾肿瘤。 2、椎管狭窄症。 (三)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疾病: 1、梨状肌综合征。 2、盆腔疾病。 六、康复治疗 1)卧硬板床休息:对减轻腰痛负荷和局部炎症,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缩短疗程有积极的作用。 2)健康教育:使患者知道下腰痛的原因,懂得怎样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以防治疼痛。 3)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4)姿势治疗:是恢复生理弯曲,减轻突出物对周围组织压力的重要方式。采用俯卧位,逐渐垫高上体,使腹壁支撑在床上。 5)腰背肌功能训练:症状体征基本控制后可以开始训练,不要过于勉强,循序渐进。 6)其他物理因素疗法:各种热疗,其作用是改善局部血循环,松弛肌肉,促进神经根炎症消退。 7)牵引:在牵引中还可根据患者的感觉对牵引重量进行调整,牵引的禁忌症为老年人或有心肺疾病的患者。 8)可酌情采用痛点局部封闭或骶管硬膜外注射止痛消炎药物。 9)关节松动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手法治疗技术。 10)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考虑手术治疗。
通讯员:宁波市康复医院 社区指导部 转载
|